中小学生语文水平的下降,因素虽很复杂,但有一条根子在于高考语文试题这个指挥棒,标准化题型为害最大。标准化试题出台的第一年,命题组朋友宣传标准化题型是运用先进的计算机评分,才有“正确性”,才有“科学性”等等。记得当时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的《中学语文教学参考》发表全国各地语文教师的意见,在一片赞许声中,我却以为这种“猜谜”式的试题不足取,十分孤立。我了解命题组朋友们为拟制打×打√和ABCD的一组组试题所费的心机和精力,十分辛苦。我时想如果让我们也来模拟这样标准化一套试题,请命题同志测试一下。他们都能及格吗?不敢说。
标准化试题出台之后,而投机的出版商大量编印五花八门的练习册,学生沉溺于题海之中。去年全国六大“黄”、“非”案件之一便是特大非法出版中小学练习册辅导材料四百多万册,获利九十余万元。著名作家陆文夫的孙子上学时因书包太重而跌倒,跌倒时不是朝前倒下,而是向后倒下去。这些事实还不够触目惊心吗?几年来,舆论界、教育界和学生家长不断为此呼吁:“减轻学生作业负担!”有些地区教育部门也采取一些措施,收效甚微。
我以为,先从高考语文标准化题型改起。据闻,有位语文标准化试题的命题者已见弊害,又难说话,希望别人开炮。我不想打听传说是否真实,那样打×打√和ABCD的题目已令人深恶痛绝,实到开炮的时候了。我的意见,取消高考语文标准化的试题。给教师和学生“松绑”。考什么,就得紧跟提出。
考什么?全国高考语文科曾经有过考一篇作文,虽不失为一种试验,但有点偏颇,造成教学中重写不重读,从而废止了。
我对自己在福建省主持1981~1983年的中考语文试题的改革,试题由读一篇文章、写一篇文章和译一则文言文组成,被同行称为“三大块”。
读一篇文章,以考查理解分析一篇文章的能力为主,试题包括拼音、释词、句法、修辞和思想内容、写作技巧以及从作品所获得的启迪等。1981年造玛拉沁夫的《旅行家树》1982年选吴强的《新核舟记》、1983年是刘白羽的《急流》(节选描写闽江急流部分)。这些文章与课本里的《白杨礼赞》、《松树的风格》和《核舟记》等课文是同类型的,初中毕业生读得懂,能够理解。试题明白告诉教师必须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。
写一篇文章。第一年选的是小虎子“不怕”六幅画,目的在于考查学生观察和想象的能力。第二年命题作文:《“傻子”不傻的二三事》,意图在于要求学生写学习雷锋做好事有过的经历。第三年,也是命题作文:《向您介绍我》。写自我介绍的作文,加上一个特定对“您”的限制。
译一则文言文。《大纲》对初中没有独立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要求。我们三年试用“新编”方法,采取多篇文言课文词句编写一则文言短文,让学生译成现代文。试举一则如下:
“李生家贫,尝与人佣耕,素怀鸿鹄之志,曾曰:“天下兴亡,匹夫有责。”好武术,习无不精。尤善射,百发百中,当世无双。
“某年秋,外寇入侵,官军仓皇遁。乡人办团练,推李生为长。会敌骑至,李生率精技击者蜷伏寨中不少动。既而敌行益迩。众箭齐发,敌骑骑纷坠如落叶。众拔刃奋起,所当无不披靡,敌乃退。”
学生面对着“似是课内,又是课外”的试题,并不感困难,能读懂全文,一般译得较好。主种新编文言文只是尝试而已,要求初中文言文教学,教得扎实,不要加码。
福建中考语文试题改革三年,由于各种因素而结束了,我至今仍认为“三大块”的考题还有研究参考的价值。
我以为语文试题要大刀阔斧改,不要慢慢来,因为指挥棒已经指挥失常,非改不可!
(作者系福建省语文科学学会名誉会长、《中学生语文报》总编辑)